今年以来今日低价股票排名,国内创新药颇有久旱逢甘霖之势,而撬动这一局面的关键杠杆是频繁刷屏的" BD "。
BD,即商务拓展(Business Development),是一种通过对外授权实现研发变现的合作模式。简单来说,BD 是药企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,以换取首付款、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,这一模式既能缓解资金压力,又能借助国际巨头的渠道加速产品全球化进程。
近期,一家专注于双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(TCE 双抗)的 Biotech(生物科技)公司——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岸迈生物)冲刺港股 IPO(首次公开募股),引发市场关注。这家公司在业内早已因 BD 交易声名鹊起:自 2023 年底以来,其通过多项授权合作累计斩获超 21 亿美元交易价值,在 TCE 双抗领域全球交易额排名第二。
值得注意的是,岸迈生物与近期创下中国创新药授权纪录的三生制药存在渊源。其创始人吴辰冰曾担任三生制药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。这种技术传承与资本路径的交织,也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企从"跟随"到"输出"的转型逻辑。
岸迈生物 IPO 或许将成为观察中国 Biotech 成色的新窗口。招股书(申报稿)显示,截至 2024 年底,公司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够维持 12 个月运营。而 TCE 双抗的临床进展及其后续商业化能力,将是决定其能否从"交易明星"蜕变为"盈利标杆"的关键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 -VCG211337405500
三生制药前高管创业 估值 4.92 亿美元
今年 5 月,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一项总金额 60.5 亿美元的 PD-1/VEGF 双抗(SSGJ-707)授权协议,其中首付款 12.5 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。这一交易不仅验证了中国双抗技术的国际竞争力,也折射出行业对差异化管线的价值重估。
而这一逻辑正在另一家冲刺港股 IPO 的 Biotech 公司——岸迈生物身上延续。
招股书(申报稿)显示,岸迈生物的创始人吴辰冰,是三生制药前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。2015 年,他创立岸迈生物,这位拥有 20 年生物制药研发经验的科学家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:将公司战略聚焦于双特异性抗体领域。这一选择并非偶然,吴辰冰的职业生涯贯穿药物研发全链条——从美国艾伯维的 Volwiler 副研究员岗位,到担任三生制药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,再到在上海睿智化学负责建立生物制剂研发体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岸迈生物的股权结构也呈现出创始人主导的特点。吴辰冰及其配偶金质女士、Sanaron 组成的股东集团拥有最大投票权。
而与吴辰冰搭档的是首席医学官朱永红博士,其履历同样亮眼。这位曾在罗氏、基因泰克等跨国药企任职的专家,为岸迈生物带来了国际化的临床开发经验。可能正是两人在专业上的互补,构成了公司技术转化的重要保障。
《每日经济新闻今日低价股票排名》记者注意到,岸迈生物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自主研发的 FIT-Ig 技术平台。这项技术通过串联 Fab 结构设计双抗,解决了传统双抗药物易错配、稳定性差的问题。2018 年,该平台获得美国专利,这成为公司估值跃升的重要节点。
在"明星级"创始人加持下,岸迈生物的融资历程也比较顺遂。招股书(申报稿)显示,2015 年种子轮融资后,公司 2017 年 A 轮融资 1000 万美元,主要基于 EMB-01 的临床前数据;2018 年 B 轮融资 7400 万美元,正值 FIT-Ig 平台获美国专利;2020 年 C 轮融资 1.2 亿美元,则伴随着 EMB-01 进入中美 I/ Ⅱ期临床。截至 2022 年 4 月,公司估值已达 4.92 亿美元。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投创新、德诚资本、元禾原点、夏尔巴、招银国际、Mirae、Hony Capital 等。
记者梳理估算发现,从公司种子轮融资开始,岸迈生物的估值持续增长,由种子轮时的 0.09 美元 / 股增长到 C 轮时的 1.55 美元 / 股。而这种阶梯式的估值增长,也与临床进展保持同步。例如,A 轮、B 轮、C 轮融资的估值增长,均与 EMB-01 的进度有关。
现金及等价物仅够维持 12 个月运营
招股书(申报稿)显示,EMB-01 是全球首批进入结直肠癌Ⅱ期试验的 EGFR/cMET 双特异性抗体(双抗)药物,其采用四价设计,可同时靶向并降解两个关键受体,有望克服单靶点疗法的耐药问题。2025 年 5 月,该药物获得Ⅱ期临床试验许可,预计下半年启动针对三线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。
据了解,双抗正成为最具潜力的一大治疗方向。2024 年,全球双抗市场规模达 134 亿美元,预计到 2034 年将突破 2200 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2.4%。同时,这一赛道的研发难度不容小觑,最新数据显示,双抗药物的临床成功率仅为 8%,远低于单抗药物的 20%。
岸迈生物估值不断提升的因素中,除了双抗赛道的壁垒和想象空间外,还有来自其治疗领域的想象。招股书(申报稿)显示,2024 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过 200 万例,中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一,达 54.24 万例。中国结直肠癌药物市场规模约为 31 亿美元,预计未来十年将以 9.1% 的年均增速增长。目前全球范围内有 7 款在研的 EGFR/cMET 双抗药物,公司称 EMB-01 的研发进度相对领先,不过记者注意到,强生的埃万妥单抗已经在国内进行结直肠癌Ⅲ期临床。
除 EMB-01 外,岸迈生物还布局了多个创新双抗管线。EMB-06 是一款靶向 BCMA/CD3 的双抗,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具有较低的细胞因子释放风险,同时保持较好的抗肿瘤活性。另一款产品 EMB-07 则是中国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 ROR1/CD3 双抗,目前正在中澳两国开展针对淋巴瘤和实体瘤的 I 期研究。
自 2023 年末以来,岸迈生物通过系列对外授权合作累计达成超 21 亿美元交易价值。例如,与西班牙制药公司 Almirall 签订 FIT-Ig 平台技术授权协议;将 EMB-06 海外权益授予 Vignette Bio(后被 Candid 收购),潜在交易价值达 6.35 亿美元;同 Candid 建立战略研究合作,共同开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新型 TCE 候选药物。最新进展出现在 2025 年 5 月,公司与 Juri 就 KLK2/CD3 TCE 达成全球授权协议,最高交易价值 2.1 亿美元,该靶点主要针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治疗。
得益于上述授权合作,岸迈生物在 2024 年确认收入 4.59 亿元,实现净利润 4770 万元。2023 年,公司亏损 5.95 亿元,主要来自研发支出和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岸迈生物目前也面临持续的财务压力。截至 2024 年底,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为 3.86 亿元,仅能维持 12 个月的运营。招股书(申报稿)明确表示,未来几年仍需大量资金支持研发和商业化准备,必要时将启动新一轮融资。显然,岸迈生物需要拿到更多的钱。
对于岸迈生物赴港上市的上述疑问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于 6 月 30 日向公司邮箱发去了采访提纲,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。
每日经济新闻
中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